Mr.Simon

『簡單生活、簡單投資』是我創造自由富足快樂的生活方式。一切就從化繁為簡開始~

主力、大戶、散戶 好矛盾喔~

有位社員提出了下面這個問題,可能其他社員也會有同樣的疑問。

(6238勝麗)---盤後籌碼特徵顯示"大戶賣散戶買";而籌碼K線副圖卻顯示"主力買超散戶賣超";雖然買賣股票仍需參考籌碼集中度等輔助訊號,但就散戶買賣的部份,盤後籌碼特徵顯示"散戶買",而籌碼K線副圖卻顯示"散戶賣超"?兩者確實有矛盾之處。”

這個問題簡單來說,就是下列兩項數據出現了矛盾。
1. 『籌碼股即時動態』 中的「籌碼特徵」顯示「大戶賣、散戶買」。

2. 『籌碼K線副圖』中的「主力買、散戶賣」。

在籌碼K線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「主力、散戶、大戶」等字眼,但在不同地方所指的「主力、大戶、散戶」可能是從不同的資料來源、透過不同的統計方法、不同的統計區間所產出的結果。因此有可能出現「矛盾」的現象。


這樣的矛盾,剛好可以提醒我們必須進一步分析。我們最好從不同角度再次檢視「主力的行為」。例如之前的文章:【盤中大戶】與【盤後主力】的矛盾?

今天可以利用這個Case跟大家介紹『籌碼股即時動態』中的『籌碼特徵→大戶賣、散戶買』

其實『籌碼特徵→大戶賣、散戶買』
就是副圖中的「大戶持股比率」與「散戶持股比率」。

而這裡所指的大戶、散戶分別是根據「週集保數據」中的「千張大戶」與「百張散戶」的統計結果。當上一週「千張大戶」減少持股,而「百張散戶」增加持股。我們在『籌碼選股即時動態』就會顯示『籌碼特徵→大戶賣、散戶買』。

「週集保數據」是所有主力、大戶、散戶指標中最具代表性的資訊因為這項數據是全面性的統計結果,而不是局部性的統計。其他的主力、大戶、散戶統計數據都沒有這項數據來的精確可靠。但是這項數據也有一個很最嚴重的缺點,就是會落後一週,這項數據是每週五結束之後才會公布這一週的數據。因此我們跟其他指標進行比較時,就容易出現矛盾的現象。

關於勝麗(6238),過去1週(5/23~5/27)大戶、散戶的行為呈現「大戶賣、散戶買」。而過去1天(5/30)則是「主力買、散戶賣」。這樣的矛盾現象,都是提醒我們交易要小心。

當我碰上這樣的情況時,如果有部位的話,我會採分批逢紅就調節。如果想交易的話,就必須縮短交易計畫,採取短進短出會比較好。

【盤中大戶】與【盤後主力】的矛盾?

有位社員提問題如下:
請問各位高手,自選股看盤內“大戶累積買賣超”中,大戶門檻設定值,大家建議設多少,昨天(5/24)正新(2105)收盤時顯示「大戶累積買賣超」是-838張,然而盤後統計資料買賣超前15名合計是5,798張。這樣,尾盤時會認為大戶已在出貨,而把自己的股票出掉,最後卻發現其實還在進貨。這樣的狀況,要如何判定才好呢?

簡單來說,就是『盤中大戶』與『盤後主力』的行為出現了矛盾的現象。

盤中大戶:是指「即時走勢圖」中的「大戶」

盤後主力:是指「籌碼K線」右側的「1日籌碼集中」

謎一樣的盤中大戶
在籌碼K線中,所謂的「盤中大戶」,是指根據下列規則所定義的。
在盤中,如果
大單是以「內盤價成交」時,就記錄為大戶賣出,
大單是以「外盤價成交」時,就記錄為大戶買進。
這樣的定義看似沒有問題,但事實上,我們只能紀錄到有採取積極行動的大戶。而沒有採取積極行動的大戶則不會被紀錄到。


舉例來說,A大戶用69元(內盤價)要買進正新(2105)一萬張,這時對盤中大戶的紀錄沒有任何影響,因為並沒有成交事實發生。接著B大戶看到這一萬張的買單,很高興的賣出5000張給A大戶,此時盤中大戶會記錄一筆賣出5000張的紀錄。假設就這樣一直到收盤,就再也沒有大單賣出,都是1張的小散單賣出給A大戶。

如果我們只關注「盤中大戶買賣超」這項數據的話,我們會說「大戶在盤中大賣5000張」。但根據上面的範例,我們很清楚知道事實並不是如此,因為還有一位更大的A大戶在買進。所以當我們在參考「盤中大戶買賣超」時,一定要記得我們只有掌握一半的資訊,因此我們還得搭配股價走勢盤中散戶買賣超的狀況,才能夠比較客觀的推測「大戶的真實動向」。

當 盤中出現「大戶賣、股價漲」、「大戶買、股價跌」時,都是不尋常現象,這時就要多觀察盤中實際的成交情況。
相關的技巧,大家可以參考 籌碼K線講師 江銅峰 的Po文(有很多盤中實戰技巧)。

什麼是「左手換右手」?

昨天有位社員利用「泡泡圖」進行分析世界(5347) ,他發現「美商高盛」有「左手換右手」的情況?但不知道該如何解讀?

這位社員的問題,掌握了「泡泡圖」最大的功用,就是可以看出主力的小動作「左手換右手」。

什麼是「左手換右手」?
同一家券商的A帳戶與B帳戶互相買賣(以相同的價格與張數進行交易)
或是甲券商的A帳戶與乙券商的B帳戶互相買賣。

一般在進行籌碼分析時,我們首要追蹤的都是交易量大的投資人。
我們最常關注的就是「買超前15名」與「賣超前15名」。
但還有一類交易量非常大,而我們卻無法在「籌碼K線」的首頁中一眼就看出來。
當一家券商的「買進張數」 與「賣出張數」都一樣,
買賣超就會等於0,我們就不會發現這間大額的交易券商。
像這樣隱形的「大咖」,我們只需要透過「泡泡圖」就可以一目了然。

為什麼主力、大戶要進行「左手換右手」?
「左手換右手」可說是主力、大戶炒作股票的必配操盤手法之一,
因為可以在不產生庫存成本的的情況下,
創造出成交量,藉此營造交易活絡的假象。

但是一檔股票有「左手換右手」的行為就一定代表有主力介入嗎?這到未必,

例如:
一家券商的當沖行為,在泡泡圖中就跟「左手換右手」一樣。
所以當一檔股票的當沖張數高於「左手換右手」的張數時,
我們就沒有足夠的證據推測是主力所為。

另外,外資券商出現「左手換右手」時,也是比較難判斷是否為主力所為,
因為外資券商的買賣是來自全世界各國的金融公司所下的單子,
所以大家有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,自然就很容易看到「左手換右手」的情況。

一般來說,中小型股或是低成交量的股票,如果出現「左手換右手」時,
比較有可能是主力所為。

以世界(5347)這檔股票股本163億,市值837億的公司,
這種規模的公司通常不太可能被主力操控。
查看「美商高盛」交易5347的紀錄,也沒有看出特殊的狀況。
而且從主要的囤貨券商、出貨券商、作量券商來看,
「美商高盛」怎麼看都不是重要的交易者(不是A咖),
綜合上述原因,我認為「美商高盛」不太可能是這檔股票的「主力」
那這一檔股票有操盤的主力嗎?
坦白說,我沒有看出任何明顯的證據。

如果有社員瞭解這檔股票的內幕,請爆料~

真衰,居然有遇上這種鳥事 ~你不可不知的【重大事件】

最近有位社員碰上了一件很鳥的事情:

星期四(5/12)我買了3231結果星期五(5/13)賣了 當天晚上才說要實施庫藏股。。。。這樣合理嗎? 一賣今天大漲 氣死了

關於「庫藏股」,通常都是今天董事會決議後,隔日就開始執行,法令並沒有規定要有預告期。

要避免發生類似的情況,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買賣前,要查看新聞。但這個案例,在當天(星期五)最早見報的新聞是在10:40,所以一開盤就賣,還是沒也辦法避免。



千金難買早知道,記得要看『重大事件』

對於要賣股票的人來說,我們沒有辦法提前知道。但對於買股票或持有股票的人,就不可不知今天有重大的「庫藏股」事件。

在股票市場中,除了「庫藏股」之外,至少還有15種會影響股價走勢的「特殊事件」,如果你不知道,就容易做出不合理的決策。為了協助大家留意這些「重大特殊事件」,籌碼K線即將改善現有的「重大事件」功能,新增「提示」與「預告」功能。

當個股「昨日」或是「未來幾天」有重大事件,我們會在「重大事件」上顯示「事件數量」來提醒大家。當大家開啟「重大事件」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即將發生哪些事件。



另外,大家最關心的「自選股」也會同步新增此功能報表「個股事件」。方便大家一口氣檢視「自選股」有哪些要留意的事件。






這項兩項功能將會在下次換版中發佈。
16項重大特殊事件:
月營收公告(事後通知)
財報公告(事後通知)
除權日(事前預告)
除息日(事前預告)
股東會(事前預告)
法說會(事前預告)
申報轉讓(事後通知)
注意股票(事後通知)
新股上市(事前預告)
人事異動(事後通知)
停資(執行期間通知)
停券(執行期間通知)
庫藏股(執行期間通知)
融券最後回補日(事前預告)
減資前(事前預告)
減資後上市(事後通知)


主力指標是賣超,但大戶持股卻買超。Why? Why? Why?

在 5/17 本社團幹部小K 發表了一篇文章,其中有一則回覆引起熱烈討論。
小K的籌碼K操作教學時間-大戶接、散戶拋
後來有位社Chun-Fu Lin代表大家提出疑問

請教小K:若以大戶接、散戶拋 篩選出來的(3205佰研)為例,
籌碼K線近一週呈現出來的主力卻多是賣超,散戶則多是買超;
加上右側買方top15多為輸家在買;贏家在賣。
大戶接、散戶拋籌碼K線所顯示的結果似乎有矛盾之處,
這樣如何判斷是好呢?


這個問題簡單來說,就是
主力指標呈現賣超,可是 大戶持股 卻呈現買超
Why? Why? Why?

在「籌碼K線」中我們提供了很多種指標、方法、功能來追蹤主力、大戶的動向。
為什麼,要提供那麼多面向、那麼多工具呢?
這是因為我們取得的原始資料,本身都有分析上的限制或瑕疵
所以我們才需要從不同角度、不同面向、不同方法進行多重比對。

這次社員提的問題剛好可以用來說明這一點,
首先,大家都認為「大戶持股」增加,就代表大戶在買。
沒錯,大戶一定有買,只是大戶買了1張?還是1000張?
從「大戶持股」這項指標來看,我們一般會認為大戶買了1000張。
但這未必是事實。怎麼說呢?


大戶買1張?還是1000張?
因為證券集保中心公佈的「股權分散表」是採用級距方式進行統計。
假設有一位股東持有999張的(3205佰研),這位股東並不會被紀錄在持有1000張的大戶之中。


但是這位股東只要額外再買1張,馬上就近身為千張大戶
而這時候1000張的大戶持股馬上會爆增1000張。
所以真實的情況是,這位大戶只買了1張,卻讓大家誤以為有大戶買了1000張。

這就是數據本身的瑕疵,要避免被欺騙,就得進行多重比對,確保事實符合我們的預期。

在(3205佰研)的這個例子中,
5/6時,有6位千張大戶,持股9573張,
5/13時,有7位千張大戶,持股變成10595張。
因為新增一位持有人,新增1022張。
每新增1位持有人,持股張數至少增加1000張,
我們到底有沒有證據去評估,大戶到底是買1張?還是1000張?

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評估,
就是看看 散戶持股 使否也同比例減少
如果同比例減少增加,
表示真的很有可能有大戶從散戶手中吸收了1000張的籌碼。

在這個例子中,100張以下的散戶不減反增。
所以我推測大戶只因為買了少數幾張股票,就晉升為千張大戶的可能性比較高。
也就是大戶的行為並不如數據圖表所呈現那樣「大買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