均線不是 平均成本!!!
均線因為簡單、好用、容易懂。
均線因為簡單、好用、容易懂。
所以是大家最喜歡的技術指標 之一。
大家都說均線 代表投資人的成本,
事實上,這句話錯的離譜。
舉列來說:
昨天,成交價 100元、成交量 1000張
今天,成交價 90元、成交量 10張
根據 均線 的計算公式,這兩天的平均成本 是95元
95元=(100元 +90元) / 2
事實上,真正的成本應該是
99.9元=(1000張*100元+10張*90元)/(1000張+10張)
畢竟成交 1000張 與 10張 的比重有很大的差異。
當「成交量」 落差越大,均線 就越不可靠。
因此,在計算均線時,納入「成交量」才會真實反應投資人的持有成本。
考量「成交量」後的均線,我們會稱為「成本線」
如果單純取用「成交量」來計算的話,就是全體交易者的成本線。
但一般來說,
交易量大 或 買賣張數多的投資人對股價的走勢有較大的影響力,
因此與其計算全部人投資人的交易成本,
還不如追蹤有影響力的交易者,
例如:外資、投信、自營商、主力、融資、等。
如果我們能夠觀察到這些主要交易者,
就可以根據不同「交易人的身份」另外計算出個別的「成本線」
畢竟,重要的交易人才是影響股價發展的重要因素。
在籌碼K線的主圖中已經有提供「外資成本線」、「投信成本線」、「融資成本線」。
很多 使用者都說這三條「成本線」超級實用。
因為,
可以作為「多空的界線」,
也是很好的「停損參考指標」,
是用來規劃交易計畫不可欠缺的工具。
但是比較麻煩的問題是,
使用者要自己觀察「外資」、「投信」、「融資」的交易狀況後,
才知道要選哪一條成本線來參考?
為了讓初學者更容易應用「成本線」。
我特地設計了【主力成本線】,
所謂的「主力」是取用 買超與賣超前15名的券商作為主力代表。
這可以改善 不知道要參考哪一條成本線的問題。
因為不論交易者的身份是誰,誰交易量大,誰就是老大。
而且事實上也是如此,
一檔股票的運作本來就不一定只受一個主力的影響。
在不同情況、不同期間,可能是由不同的主力來主導,
如果 外資交易量大,那「主力成本線」自然就會反映出「外資」的交易成本,
如果 投信交易量大,那「主力成本線」自然也會犯映「投信」的交易成本。
所以「主力成本線」最大的優點,就是不用再考慮「交易者」的身份了,
永遠都會自動取用最具代表性的交易者作為計算基礎。
接下來幾天,我們持續介紹「主力成本線」的應用方法與技巧。